
PCR的发展历程
1983年美国科学家Kary Mullis发明PCR方法,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1985年,Cetus公司从温泉中分离的嗜热菌(Thermus aquaticus)株中纯化出耐热DNA聚合酶(后面简称Taq 酶)。该酶耐高温的性质极大地提高了PCR扩增的效率,使得PCR真正变为现实,为其自动化铺平了道路。但是PCR技术也有其相应的局限性,就是对扩增产物分析时需要开盖处理,容易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Russ Higuchi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1992年,Higuchi在一次报告中提出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检测溴化乙锭的含量实时监控整个PCR反应的进程。之后经过不断的研究,通过对PCR反应的数学函数关系、相应的算法以及对标准品的运用,就可以对待测样品中的目标基因进行准确定量。
1996年ABI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定量PCR仪7700型。设备由荧光定量系统和计算机组成,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结合相应的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实现计算待测样品的初始模板量。由此,实时荧光PCR技术开始更广泛的应用。
实时荧光PCR基本原理
实时荧光PCR技术种类
 
 
 TaqMan探针
 
 
 双杂交探针
分子信标
 
 
 蝎型探针
 
 
 诺唯赞生物
展源
何发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2-07-29
 
													
													
												
												2024-02-21
 
													
													
												
												2024-03-06
 
													
													
												
												2021-01-11
 
													
													
												
												2024-03-01
 
													
													
												
												2023-08-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