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90%,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也是最有害的肿瘤之一,其特点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据2022年GLOBOCAN估计,全球新增病例865,269例,占当年癌症新增病例的4.3%。HCC的病理生理学,从肿瘤发生到进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癌症驱动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失调,免疫细胞的异常浸润,代谢因素(如葡萄糖,脂质和关键酶)和许多其他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肠道微生物群起着重要作用。
肝细胞癌(HCC)与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生态失调的特征是微生物种群的显著变化,这与HCC的进展相关。肠道生态失调最终以几种方式促进HCC的发展:它破坏肠道血管屏障(GVB)的完整性,改变肿瘤微环境(TME),甚至影响肿瘤内微生物群。随后,肿瘤内微生物群呈现特征性特征,并主要通过引起DNA损伤、介导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改变TME、促进HCC转移或通过其他机制在HCC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和肿瘤内微生物群对HCC进展具有双重作用;全面了解其复杂的生物学作用将为HCC治疗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研究肠道菌群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南方医科大学周永建教授团队于2025年4月4日在《Cell Death Discovery》上发表了名为“Rol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the gut dysbiosis to the intratumoral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了肝细胞癌从肠道菌群失调到肿瘤内菌群的机制。
● (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文献页面)
成果介绍
该综述系统阐述了HCC患者特征性的肠道菌群失调(Dysbiosis),表现为如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Streptococcus)等促炎菌增多,而阿克曼菌(Akkermansia)、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等有益菌减少。这种失调通过多重机制促进HCC:破坏肠道血管屏障(GVB)完整性,导致脂多糖(LPS)、细菌代谢产物等易位入肝。此外,菌群衍生的代谢物,特别是胆汁酸(如脱氧胆酸DCA)和短链脂肪酸(SCFAs,如丁酸盐、乙酸盐),在HCC微环境中扮演复杂且常具“双刃剑”特性的角色,既能调控免疫细胞(如促进Treg、抑制CD8+ T细胞),也能直接影响肿瘤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共同塑造促肿瘤的炎症和免疫抑制微环境。
为了总结HCC中肠道与肿瘤内菌群的组成特征及其临床关联性,研究人员研究了肝细胞癌(HCC)中的肠道微生物群(GM)和肿瘤内微生物群概况,以及与HCC进展相关的GM生物标志物。不定毛螺菌的感染伴随着分化簇(cd)6表达的降低,拟杆菌的丰度增加伴随着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0表达的降低,并且这两种细菌与Sorrower无病存活率一致。这一结果是有意义的,因为CD6和MAPK 10是与更好的临床预后相关的肿瘤抑制因子。与HCC进展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及其生物标志物的概况总结于图1中。
为了阐明肠道菌群通过分子信号通路调控HCC进展的核心机制,研究人员基于动物模型(如TLR4基因敲除小鼠)和细胞实验(HepG2细胞),结合临床样本验证通路活性。结果表明LPS/TLR4通路激活肝祖细胞恶性转化,进而抑制Ras/p53抑癌通路胆汁酸;CXCL16轴抑制NKT细胞抗肿瘤功能;脂磷壁酸(LTA)激活肝星状细胞→促进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
为了揭示菌群代谢物(SCFAs、胆汁酸)在HCC中的双向作用及机制。研究人员利用动物模型:NAFLD-HCC小鼠饲喂SCFAs/特定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代谢组学:分析血清/粪便SCFAs水平与免疫细胞关联方法。结果表明,丁酸盐抑制PI3K/NF-κB通路;假长双歧杆菌产乙酸盐阻断IL-6/JAK/STAT3通路。菌群来源乙酸盐可增强PD-1抑制剂疗效为了跨癌种论证肿瘤内菌群影响HCC进展的多元机制,该团队对比其他癌症模型(如胰腺癌、结直肠癌)的肿瘤内菌群研究。结合空间代谢组学分析HCC组织菌群-代谢物关联。结果表明了肿瘤内菌群通过直接基因毒性、免疫抑制及代谢干预驱动HCC恶化。菌群异质性可划分HCC亚型(如细菌主导型预后更差)
研究人员进一步揭示了HCC肿瘤组织内存在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肿瘤内菌群),其优势菌门(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肠道菌群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提示部分肿瘤内菌群可能源于肠道的易位。这些定植于缺氧、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菌,通过多种机制直接影响HCC进展:直接基因毒性:如γ-变形菌纲分泌的细胞膨胀毒素(CDT)可直接造成DNA损伤;介导致癌信号通路:菌群或其成分可激活如YAP、MAPK等促癌通路; 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TME):影响巨噬细胞极化、T细胞功能以及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的活性,促进免疫逃逸; 促进转移:可能通过帮助肿瘤细胞抵抗血流剪切力或影响外泌体分泌等方式。深入理解肠道与肿瘤内菌群的互作及其双重(促癌/抑癌)作用,将为开发基于菌群调控的HCC新型诊断标志物和联合治疗策略(如增强免疫疗法疗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文末提出的四个开放性问题也指明了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
● 创新性/应用前景
本文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肝癌发展的复杂关联,为食品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首先,饮食成分(如脂肪、糖类)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结构间接影响肝癌进程,提示食品研发需关注营养成分对微生物平衡的调控作用。例如,高脂饮食可能促进致病菌(如产脂多糖的肠杆菌科)增殖,加剧炎症和肝癌风险,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则可能通过增加益生菌(如Akkermansia、Bifidobacterium)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其次,食品中的代谢物(如胆汁酸、短链脂肪酸)被证实具有双重作用:丁酸盐等SCFAs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激活免疫细胞,但过量乙酸盐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促进肝癌。这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如通过精准调控食品中益生元或后生元的比例,靶向调节特定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此外,文章强调肠道-肝脏轴在肝癌中的核心地位,提示未来食品设计需考虑跨器官协同效应,例如开发能够调节胆汁酸代谢或增强肠道免疫的食品配方,以阻断肝癌的病理进展。这些发现为基于微生物组的精准营养干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有望推动肝癌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创新性食品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38/s41420-025-02413-z
文章来源:食品加 智食科技
食品加 智食科技
展源
何发
2025-04-18
2025-04-29
2025-04-08
2025-05-14
2025-04-28
2025-04-02
2025-05-28
谈及2024年安捷伦大中华区的业绩表现,杨挺表示,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安捷伦中国的业绩仍稳步增长,尤其在制药、食品、环境等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安捷伦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创新。 总结 2024年安捷伦媒体沟通会不仅展示了安捷伦在液相色谱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战略部署。
作者:张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