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污染微生物类型
在厌氧环境中,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几类微生物:
需氧菌(Aerobes):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它们虽然无法在严格厌氧环境下旺盛生长,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污染信号,会与目标厌氧菌争夺营养,并可能释放抗生素或代谢产物抑制厌氧菌生长。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污染物,例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肠球菌(Enterococcus)和酵母菌(Yeasts)。它们既能在外界有氧条件下存活,又能在厌氧环境中迅速繁殖,过度生长并完全掩盖目标厌氧菌的存在,导致假阴性或错误鉴定。
其他厌氧菌(Other Anaerobes):当样本本身含有多种厌氧菌(如临床标本),或实验操作中从一个培养容器交叉污染到另一个时,非目标厌氧菌也会成为“污染物”。它们可能与目标菌种竞争,使得难以分离出纯菌落进行研究。
污染的主要来源
污染可以发生在培养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
1.样本采集与运输:这是临床样本污染的首要环节。如果采样部位本身有正常菌群(如口腔、肠道、阴道拭子),很容易混入杂菌。使用非无菌的采样工具或运输管、以及运输时间过长导致兼性厌氧菌过度生长,都会加剧污染。
2.培养基与试剂: commercially prepared的培养基或 自配的试剂若未经过严格灭菌,或已过保质期,本身就是污染的源头。用于创造厌氧环境的厌氧袋、产气袋若密封不严或失效,也会导致培养失败。
3.实验操作过程(最关键环节):
操作环境不洁: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线灭菌不彻底、台面有残留菌落。
操作者技术不当:接种环灼烧灭菌不充分、开启平板时间过长、在厌氧罐密封前操作过于缓慢,都会让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入培养基。
器械污染:接种针、移液器吸头等工具没有做到一次性使用或彻底灭菌。
厌氧系统故障:
厌氧罐/工作站密封不严:罐盖的密封圈老化、破损,或工作站门封不严,会导致氧气渗入。
指示剂失效:常用的亚甲基蓝或刃天青厌氧指示剂若未能及时变色,会给人以“无氧”的假象,实则环境已不符合要求。
气体比例错误:充入的混合气体(如N₂、H₂、CO₂)比例不当,特别是H₂浓度不足,无法在钯催化剂作用下有效去除残余氧气。
污染的识别与挑战
在培养结束后,可以通过以下迹象判断是否发生污染:
平板形态异常:在预期的厌氧菌菌落之外,出现了其他形态、颜色、大小的菌落。
需氧菌生长:在厌氧平板上有生长,但在需氧培养的对照平板上同样生长旺盛,可判定为需氧污染。
混合菌落:单个菌落边缘不整齐,看起来由多种微生物组成。
培养基颜色异常:某些培养基含有pH指示剂(如BBE培养基用于拟杆菌),污染菌的代谢可能改变其颜色,产生非预期变化。
镜检结果不符:革兰染色显示存在多种形态的细菌(如同时有G⁺球菌和G⁻杆菌),与纯培养的预期不符。
气味异常:厌氧菌通常有特殊的代谢气味(如腐臭味),而污染菌可能产生不同的气味。
预防与控制措施
杜绝污染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严格无菌操作:这是核心。所有操作均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熟练快速,最大限度减少样本和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2.质量保证:对每批培养基、试剂和气体进行无菌测试和质量控制。定期验证厌氧罐和工作站的密封性及除氧效率。
3.规范样本处理:确保使用无菌容器采集和运输样本,并尽快送检。对污染严重的样本可进行初步的筛选或预处理。
4.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大多数G⁺需氧菌和G⁻杆菌的生长,从而提高目标厌氧菌的分离率。
5.设立对照:每次培养时,应同时接种一个需氧血平板和一个厌氧血平板。如果需氧平板长菌而厌氧平板不长,说明厌氧条件可能有问题;如果两者都长,则很可能是兼性厌氧菌污染。
结论
厌氧菌培养是对实验者技术、耐心和细节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污染是其成功道路上的主要障碍。通过系统性地了解污染的来源、类型和表现,并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和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风险,确保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后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微生物菌种网
展源
何发
2025-07-24
2025-07-15
2025-07-30
2025-08-01
2025-07-02
2025-07-22
2025-07-22
谈及2024年安捷伦大中华区的业绩表现,杨挺表示,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安捷伦中国的业绩仍稳步增长,尤其在制药、食品、环境等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安捷伦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创新。 总结 2024年安捷伦媒体沟通会不仅展示了安捷伦在液相色谱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战略部署。
作者:张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