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的战场,而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和电子生产商合作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 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 S. 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升温,许多汽车制造商都计划推出各种新车型,但电池制造商却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电池工厂将投入建设。
最近,北美松下公司首席执行官Tom Gebhardt表示,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增加,他的公司准备在全球范围增加更多的电池生产工厂。电池需要将一种化学反应物安置在一个密封在容器内,电气、机械和化学工程师都希望达到最大限度地输出。但他们在产品上的定义有所不同,当你做出任何改变,所有这些人都必须同意,这就增长了电池的开发时间。
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指电池平均单位体积或质量所释放出的电能。“目前能量密度的提升,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最大瓶颈,面临着诸多世界级难题。”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说,电池厂家可通过增大电池尺寸来达到电量扩容的效果,但电芯“变胖”或者“长个儿”只治标,并不治本。
那究竟是什么限制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电池背后的化学体系是主要原因。一般而言,锂电池的四个部分非常关键:正极、负极、电解质、膈膜。其中正负极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相当于人体“任督二脉”。
由于目前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远大于正极,正极材料就成为了“木桶的短板”——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限取决于正极材料,所以提高能量密度就要不断升级正极材料。但是,我国高镍材料开发起步晚,技术积累较为薄弱,制备工艺及装备条件较为落后。
为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重点 等重大科研平台,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单位的协同开发,优化原材料合成工艺条件,提高结构稳定性,调整微观结构、控制材料形貌和尺寸分布,逐步实现了国产高镍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与日韩竞争对手的同类材料相比,目前国产高镍材料具备可逆容量高、压实密度高、表面及体相结构相对稳定的特点,将打破日韩技术垄断,提升国内产业链技术水平及国产动力电池核心竞争力,打掉创新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难题。为什么电池制造商这么少,因为电池的容错性很低,对产品的完美性要求非常高。电池安全性问题可不容小觑。此前,三星Galaxy因为电池存在安全问题被大规模召回,电动平衡车(hoverboards)也被爆出锂电池有火灾隐患。
我国现阶段的锂离子电池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瓶颈期,要想在短时间内再提升略有些难度。所以我们的汽车厂商们就另寻它法,比如使用石墨烯电池,那么它未来能否取代锂电池呢?
而且也有实验数据表明,用石墨烯制作成的电池存在着许多优点:1、单次续航里程可高达1000公里;2、单次完全充电仅需8分钟以内;3、使用寿命是传统氢化电池的四倍,锂电池的两倍;4、重量仅为传统电池的一半;5、电池成本比锂电池低77%。由此可见,石墨烯电池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
但是由于石墨烯成本问题,原材料的价格,和工艺上的不兼容,使得,现阶段的石墨烯电池还不能批量生产。不过,虽然现在的石墨烯电池还不能真正意义上代替锂电池,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终有一天会实现石墨烯电池取代锂电池,成为动力电池行业主流的那一幕。
展源
何发
2024-09-04
2024-10-15
2024-10-29
2024-10-17
2024-09-02
2024-10-22
2024-09-24
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成果产出源泉。十四五以来,国家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 建设和国家重点 体系重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赋能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了科研领域创新变革的浪潮。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