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1.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来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根据其对化学消毒剂的敏感程度不同,选择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或低效消毒剂等。
2.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方法时既要考虑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也要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根据消毒对象的理化特性(如是否耐热、耐湿、耐腐蚀等)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发布的有关规定要求。
4.如不慎发生微生物培养物摔碎或其他实验微生物污染事故时,无论是否具有致病性,均应立即对污染及可能波及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待全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情况,对需要消毒灭菌的实验物品、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5.在进行 及其物品消毒灭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根据选择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既要预防微生物感染,又要避免消毒灭菌过程中理化因素对人体( 包括皮肤、呼吸道、眼角膜等)的损害。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根据实验中操作处理的生物材料不同和消毒的对象不同,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见下表。
消毒常见问题
1.对消毒剂、消毒器械的原理、性能和技术参数、影响因素不了解,造成消毒剂使用不当,达不到预期效果。
2.缺乏对目标微生物特性的了解,操作不规范,造成事故或使污染加重、扩大。
3.忽视消毒过程中有效成分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管理。
4.现场消毒不按消毒计划与程序进行,易导致消毒失败,增大 感染的风险。
5.缺少对消毒活动各环节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微生物抗性、有机物含量、消毒剂类型与剂量、个人防护、环境安全性与物体的腐蚀性等环节。
生物学堂i
展源
何发
2020-12-18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0-05-27
2021-01-11
2024-03-06
2020-05-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