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IF:10.4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益生菌口服后易被胃肠道环境灭活、靶向性不足的核心问题,一项创新研究开发了 β- 葡聚糖(GN)共价包覆植物乳杆菌的新型制剂。通过生物正交化学技术,研究人员在单细胞水平为益生菌构建致密 “铠甲”,使其在胃酸、胆汁盐等极端环境下的存活率提升 276 倍,同时具备结肠特异性降解能力 —— 抵达结肠后,“铠甲” 被肠道菌群分泌的 β- 葡聚糖酶逐步分解,释放活性益生菌并生成短链脂肪酸,通过修复肠道屏障、抑制促炎因子、富集乳杆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三重机制,显著缓解 UC 小鼠的结肠损伤。
该研究成果由南昌大学聂少平教授团队于 2025 年 2 月 7 日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题为《Prebiotics empower probiotic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ess resistance for colon-targeted release to synergistically alleviate colitis》。研究构建的 “抗逆保护 - 靶向释放 - 益生元协同” 技术体系,为肠道微生态疗法提供了通用化解决方案,展现出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成果介绍
(1)生物正交化学构建抗逆结肠靶向益生菌Lp@CGN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本研究针对溃疡性结肠炎这一棘手疾病,另辟蹊径,运用生物正交化学技术精心构建了 “铠甲” 益生菌 Lp@CGN。具体而言,先是采用代谢标记手段,巧妙地为益生菌引入关键基团,再通过无铜点击化学这一精准方法,实现 β - 葡聚糖对益生菌的共价逐层包覆,由此打造出具备特殊结构的 Lp@CGN,使其拥有卓越的抗胃肠道应激能力,能够在恶劣的胃肠道环境中存活。在 DSS 诱导的 UC 小鼠模型中,Lp@CGN 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抵达结肠后 “铠甲” 逐步降解,释放出活性益生菌,同时生成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与益生菌相互协作,不仅重塑肠道菌群平衡,让有益菌得以富集、有害菌受到抑制,还能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使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恢复正常,增强肠道的完整性;并且有效调控炎症因子,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升抗炎因子含量,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显著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为攻克这一疾病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全新策略与治疗思路。
(2)Lp@CGN 的结构表征与活性评估
本研究聚焦于构建具有抗溃疡性结肠炎功能的 Lp@CGN。在结构表征方面,通过对粒径、zeta 电位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清晰呈现了 β - 葡聚糖成功包覆于益生菌表面的过程。粒径的变化直观反映了包覆层的逐步形成,zeta 电位的改变则进一步证实了包覆后表面电荷性质的变化,有力地说明了 Lp@CGN 构建的可行性。此外,荧光成像技术从光学层面直观展现了其独特结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则从微观形态角度,清晰呈现了 Lp@CGN 的精细结构特征。
在活性评估上,生长曲线测定以及活菌计数结果表明,β - 葡聚糖的包覆并未损害益生菌的活性,其生长特性与未包覆的益生菌相似。这一结果为 Lp@CGN 在后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基于 Lp@CGN 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筑牢了基础。
(3)Lp@CGN 增强益生菌应激抗性
本研究围绕 Lp@CGN 提升益生菌应激抗性展开。从示意图可知,Lp@CGN 具备抗胃肠道应激能力,涵盖抗胃酸和小肠应激。数据展示了在不同模拟胃肠道环境下,Lp@CGN 存活率显著高于 Lp 和 Lp@dGN ,如在模拟胃酸环境中,Lp@CGN 存活率在各时间点都远超对照组(P<0.0001 ),表明其能有效抵御胃肠道恶劣条件。
Lp@CGN 还可抵抗多种环境应激,如紫外线照射、冻干及不同温度存储。在冻干处理后、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温度存储后,Lp@CGN 的活菌数(CFU/mL )均显著高于 Lp ,充分说明 Lp@CGN 能增强益生菌对多种环境压力的抗性,为其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4)Lp@CGN 的结肠靶向降解特性
聚焦于 Lp@CGN 在模拟胃肠道及结肠环境中的降解行为。Lp@CGN 依次经过模拟胃液(SGF)、模拟肠液(SIF)处理,在这些过程中结构保持完整,而在 β - 葡聚糖酶作用下逐渐崩解。扫描电镜图像呈现出 Lp@CGN 在不同处理时间后的形态变化,从保持完整到逐步崩解。荧光显微镜图像也显示,随着 β - 葡聚糖酶作用时间延长,荧光信号减弱,意味着 CGN 涂层逐步被降解。
生长曲线表明,经酶解后的 Lp@CGN 与未处理的 Lp@CGN 生长趋势相近,说明降解过程未损害益生菌活性。同时,Lp@CGN 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多糖,总糖含量随时间增加而降低,体现了其在结肠环境中逐步降解并释放成分的特性,证实 Lp@CGN 具备结肠靶向降解能力,可实现益生菌的精准释放 。
(5)Lp@CGN 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利用 DSS 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探究 Lp@CGN 的治疗效果。实验中,小鼠先适应环境 7 天,接着用 3% DSS 处理 7 天诱导 UC ,随后进行不同处理,最后收集结肠样本。
Lp@CGN 显著改善小鼠身体状况。模型组小鼠体重持续下降,而 Lp@CGN 处理组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在结肠宏观形态上,模型组结肠缩短、出现溃疡,Lp@CGN 处理组结肠长度更接近正常组,溃疡情况改善,隐窝损伤也减轻。
组织学分析显示,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紊乱,Lp@CGN 处理后组织形态显著恢复,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免疫荧光结果表明,Lp@CGN 处理增强了结肠组织中 ZO - 1 和 Occludin 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修复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清中 FITC - 葡聚糖水平,减少肠道通透性。
在炎症因子调节方面,Lp@CGN 降低促炎因子 TNF - α、IL - 6 水平,增加抗炎因子 TGF - β、IL - 10 含量,还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表明 Lp@CGN 对 UC 小鼠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6)Lp@CGN 的生物安全性与体内分布特性
研究围绕 Lp@CGN 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安全性和分布情况展开探究。实验中,小鼠先适应环境 7 天,随后自由摄食饮水 7 天,之后进行处理并收集血清和器官样本。
在生物安全性方面,Lp@CGN 处理组小鼠体重与正常组相近,未出现异常变化。对结肠、肝脏、脾脏和肾脏等主要器官的宏观观察及重量分析显示,Lp@CGN 处理未引起器官明显的形态和重量改变。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各器官组织形态正常,未出现炎症、损伤等病理变化,说明 Lp@CGN 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在体内分布特性上,通过荧光标记技术进行追踪。体外荧光成像可清晰区分标记的 Lp - pMG36e 及 Lp - pMG36e@CGN。体内成像显示,Lp - pMG36e@CGN 在小鼠体内能够靶向富集于结肠部位,且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体现,其在结肠中的荧光信号强度高于未包覆组,表明 Lp@CGN 能够实现结肠靶向分布,为其在结肠部位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7)Lp@CGN 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借助多种分析手段,探究 Lp@CGN 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功效。主坐标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Lp@CGN 处理组与正常组的肠道菌群结构更为接近,而模型组与之差异明显,表明 Lp@CGN 可重塑 UC 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从物种组成的柱状图、聚类热图及进化分支图可知,模型组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相对丰度升高,有益菌减少;Lp@CGN 处理后,菌群组成显著改善,埃希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致病菌丰度降低,乳杆菌属、副杆菌属等有益菌富集,优化了菌群组成。
在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上 ,模型组乙酸、丙酸、丁酸等 SCFAs 含量低于正常组,Lp@CGN 处理显著提升了这些 SCFAs 的水平。SCFAs 具有抗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等益处,其含量增加表明 Lp@CGN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 SCFAs 生成,进而缓解 UC 症状,展现出 Lp@CGN 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 UC 方面的重要作用。
(8)Lp@CGN 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预防保护作用
研究利用 DSS 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探究 Lp@CGN 的预防保护效果。实验中,小鼠先适应环境 7 天,接着用 3% DSS 处理 7 天,随后进行不同处理 5 天,最后收集结肠样本。
在体重变化方面,模型组小鼠体重持续下降,而 Lp@CGN 处理组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模型组。从结肠宏观形态看,模型组结肠缩短、溃疡明显,Lp@CGN 处理组结肠长度更接近正常组,溃疡情况显著改善,隐窝损伤也减轻。
组织学分析显示,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结构严重紊乱,Lp@CGN 处理后组织形态明显恢复,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免疫荧光结果表明,Lp@CGN 处理增强了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修复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清中 FITC - 葡聚糖水平,减少肠道通透性。
在炎症因子调节上,Lp@CGN 显著降低促炎因子 TNF - α、IL - 6、IL - 1β 水平,增加抗炎因子 IL - 10 含量,减轻炎症反应。以上结果表明,Lp@CGN 对 UC 小鼠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状、修复肠道损伤并调节炎症反应。
结论
本研究利用生物正交化学技术,在单细胞水平将 β- 葡聚糖)通过代谢标记和无铜点击化学共价包覆于植物乳杆菌表面,构建了抗逆结肠靶向益生菌制剂 Lp@CGN。该 “铠甲” 结构赋予 Lp@CGN 卓越的胃肠道应激抗性,使其在抵达结肠前保持结构完整。
在结肠中,β- 葡聚糖 “铠甲” 经肠道菌群代谢降解,释放活性 Lp 并生成短链脂肪酸,通过修复肠道屏障、调控炎症因子及重塑菌群平衡,显著缓解 DSS 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且生物安全性良好。该策略为 UC 治疗提供了 “抗逆保护 - 靶向释放 - 协同治疗” 的新范式,具临床转化潜力。
● 创新性/应用前景
本研究首次利用生物正交化学技术,通过代谢标记与无铜点击化学将 β- 葡聚糖共价包覆于益生菌表面,构建单菌级 “铠甲” 结构 Lp@CGN,其兼具超强胃肠道抗性(存活率提升 276 倍)与结肠特异性酶解功能,可同步释放益生菌并生成短链脂肪酸,通过修复肠道屏障、调控炎症及重塑菌群三重机制协同缓解 UC,且生物安全性良好,该通用化技术平台为肠道疾病的微生物精准治疗提供了新范式。
参考文献
https://www.x-mol.com/paperRedirect/1887176977105379328
文章来源:食品加 智食科技
食品加 智食科技
展源
何发
2025-05-27
2025-07-24
2025-06-24
2025-07-15
2025-05-23
2025-05-27
2025-07-30
谈及2024年安捷伦大中华区的业绩表现,杨挺表示,尽管在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安捷伦中国的业绩仍稳步增长,尤其在制药、食品、环境等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安捷伦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推动本土化创新。 总结 2024年安捷伦媒体沟通会不仅展示了安捷伦在液相色谱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与战略部署。
作者:张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