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理工大学Qianya Li, Hao Liu, Yusheng Ye, Karen Jiayi Li, 吴锋院士Feng Wu, 李丽Li Li & 陈人杰Renjie Chen等,在Nature Energy上发文,强调了电池堆压力的重要性,并将临界电池堆压力经验模型作为确定最佳电池堆压力。
从分析广泛电堆压力stack pressures开始,这些压力跨越多个数量级。然后,将影响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并解释不同作用。
还研究了电池堆压力的电化学-力学关系,以揭示耦合效应。未来,关于电池堆压力的研究,应集中在基准测试、诊断、空间分布和最小化等领域。对电池组压力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开发更可靠、更实用的各种化学电池设计。
图1: 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LIBs、液态锂金属电池lithium-metal batteries,LMBs和固态LMBs中,堆叠压力的示意图和范围分布。
图2: 电池组压力对防止电池中空隙的影响。
图3: 电池中堆压力的电化学-力学关系,其中电化学行为和堆压力作为两个不同维度。
图4: 电堆压力过大造成的问题和故障机制。
图5: 电池中,关键电堆压力critical stack pressure,CSP经验模型及其分析。
图6: 电池堆压力的未来方向。
该项研究,报道了电池堆压(外部压力)对性能的核心影响。通过分析锂/钠/钾等电池体系的数据,研究发现堆压不足导致界面空隙,而过高压力引发材料破裂(图4)。还提出“临界堆压(CSP)模型”(图5c),明确液态电池,需单一最优压力(如0.35 MPa),固态电池需双阈值(启动压力CSPₛ₁+优化压力CSPₛ₂)。该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压力-电量变化(dP/dQ信号,图3c)诊断电池状态,为设计高能、长寿命电池提供量化标准。这将推动固态电池降本及电动车超8000节电池组的压力管理革新。
电池体系:涵盖锂/钠/钾/锌/镁/钙/铝基电池,重点分析液态锂金属电池(LMBs)和固态锂金属电池(SSBs)。
关键组件: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如石榴石型)、聚合物隔膜、镍富集正极。
压力装置:气动执行器、流体等静压夹具(图6c),用于实现空间均匀压力。
该研究为高能量密度电池提供了普适性压力设计准则,加速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并拓展至新兴金属电池体系(如钠/钾电池)。
Li, Q., Liu, H., Ye, Y. et al.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stack pressure in batteries. Nat Energy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5-01820-x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