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的检验检测机构数达44007家,较2018年增长11.5%;行业营收总额达3225.1亿元,较 2018年增长14.8%。检验检测从业人员128.5万人,较上年增长 9.4%;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710.8 万台套,较上年增长12.2%,仪器设备资产原值3681.2亿元,较上年增长15.2%。2019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27亿份,较上年增长23.1%,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44.3万份。
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遭受持续性冲击,经济下行压力空前巨大,全球性经济疲软已成定局。由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对疫情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近期,党中央召开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尽快形成。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检验检测行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根据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第三季度末的测评,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景气指数值为99.33,环比上升5.00点,比第二季度预测值98.32略高, 表明检验检测行业受我国防疫工作取得重大成功的鼓舞,对业绩增长的信心普遍恢复,呈现较为积极向上的心态。但还是低于去年同期的景气指数值(2019 年第三季度景气值为 103.72)。
检验检测机构对于行业进一步复苏呈谨慎乐观态度,业内专家预测第四季度的行业景气值达到102.60,这也是今年疫情爆发以来检验检测行业景气指数预测值首次回归景气区间, 表明检验检测行业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
2020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还在进行中,具体数据的出炉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本文复盘了2014年至2019年检验检测行业市场数据,并对行业做了简要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中国检验检测服务营业收入由1586.44亿元增长至322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67%,检测行业规模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见图1。
图1 2014-2019年中国检测行业市场规模
2019年中国检测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态势,从业机构数量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4-2019年中国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情况,见图2。
图2 2014-2019年中国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情况
在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中国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由2014年的13.44%增长至2019年的14.80%。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检测行业机构数量由28383家增长至44007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7%,检测行业机构数量较快增加,见图3。
图3 2014-2019年中国检测行业机构数量情况
2014年以来,中国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27亿份,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约144.38万份,见图4。
图4 2014-2019年中国检测报告出具数量情况
检验检测市场划分
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伴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量民营检测机构进入市场;2019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共 22958家,较2018年增长19.4%,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行业的52.2%。
近五年(2015-2019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机构总量的占比分别为40.2%、42.9%、45.9%、48.7%和52.2%,见图5。2019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全年取得营收1175.2亿元,较2018年增长26.5%,高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14.8%的平均年增长率。
图5 2015-2019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机构总量的占比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比重进一步下降,企业制成为检验检测市场主流。2019年,我国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29905家,占机构总量的68.0%;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11071家,占机构总量的25.2%,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同比下降2.5%;其他类型机构3031家,占机构总量的6.9%。根据市场监督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事业单位体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在2018年首次下降到30%以下;近5年,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分别为38.1%、34.5%、31.3%、27.7%和25.2%,见图6。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绝对数量并无明显下降,仍然维持在1.1万家左右,侧面印证检验检测领域的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的同时大量民营体制机构进入市场。
图6 2015-2019年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
行业发展现状
“小、散、乱”特征显著,品牌集聚度偏低。根据总局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就业人数在 100 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5%,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从服务半径来看,74.4%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比例较去年有所降低,但“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部分规模较小的检测机构存在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仪器设备缺陷较多、环境设施不符合项较多、管理体系运行无力等情况,导致检测能力存在停滞不前、资质老旧的情况。
诚信机制缺位,虚假数据和报告流入市场。检验检测应当以传递信任为宗旨。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基本的诚信经营机制,通过伪造、篡改实际数据,或者未经实际检测即向购买服务主体出具虚假数据和检测报告,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低价恶性竞争以快速侵占市场,严重违背了检测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也客观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负面效应。该类涉嫌造假机构的集中特征包括:维持较高的营收,实际工作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极少,具备资质认定的检测参数也较为有限。针对违反规定和要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市场禁入以及失信惩戒等机制亟待建立。
机构管理体系空转,违反资质认定与告知承诺后续监管要求。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无法确保制定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例如,授权签字人未按规定保存检测数据、记录和报告,超资质能力范围出具报告,不按要求给出“符合性”判定,使用未经确认的非标方法,使用未经评审和验证的技术标准,还存在着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的情况。技术实力薄弱加之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能力存疑的机构,在主观和客观上漠视了资质认定与告知承诺后续监管的要求,导致出具数据和报告在法律层面的失真失准。
行业发展建议
持续提升质量管理和资质建设两大核心竞争力。对于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和资质建设是两大核心,互为表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 仪器、人员、资质、证书报告等管理,具体包括人员培训及考核计划、仪器设备量值溯源周期计划、核查的组织实施、组织和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计划等,以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为代表的体系文件是执行依据。检测机构应建立严格而可行的内部审查制度,设立专门的内审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后应根据实际运行反馈进行完善,提高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水平,为机构资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掌握行业监管动向及重点。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检验检测行业的监督由过去的事前严格审查转向更侧重于事中、事后管理,监管在客观上不断加强而非弱化。主管部门通过组建专业技术评审员团队,基于“双随机、一公开”原则,不定期开展环境检测等领域的CMA资质认定专项督查,涵盖对机构在 管理、人员培训与授权、证书报告出具等方面的质量管理考核。上海市于2019年针对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完成资质认定审批的检验检测机构推出CMA资质告知承诺后续监管政策,具体通过文件检查和现场检查两种形式对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其中,第三方检测行业为社会关注度高、反应问题集中的领域,其后续检查的周期以月为单位,即每个机构均在1个月的周期内存在被专项检查的可能性,其监管频率和力度较以往大大提升。
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建设,构建诚信自治模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业协会自治模式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了互学互通的重要平台。以上海市为例,目前已经成立了环境监测领域社会化服务机构,正在逐步探索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竞争力评价模型以及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成长型阶段的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撑,促进本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品牌,并实现跨地域、跨国发展。在协会的牵头下,将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人员受到的行政处罚信息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并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认证机构;将信用状况不良的机构和人员纳入重点监管对象,适当提高专项督查频次,强制参加能力验证及 比对;根据法规对信用状况不良、能力较弱的机构建立预警清单并进行公布,建议有关服务购买方对其进行限制。
实验与分析
展源
何发
2024-09-04
2024-10-15
2024-10-29
2024-10-17
2024-09-02
2024-10-22
2024-09-24
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成果产出源泉。十四五以来,国家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 建设和国家重点 体系重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赋能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了科研领域创新变革的浪潮。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